华灿昆山·两岸设计沙龙第四期【第10届大专生洄游农村竞赛项目】
在本次沙龙,廖秀玲老师首先介绍了大叶大学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,包括交换生、移动师资、在泰国、意大利进行的异地教学。我们有时节约了时间,却丢失了很多东西;台湾的三环三线的建设缩短了路程,但是却破坏了视线、市容;我们花3分钟泡方便面而意大利人用5分钟煮意面,我们争取了两分钟,是否真的值得呢?——廖老师从交换课程中的思考开始,与造型艺术系研究生李伯元共同开启了第10届大专生洄游农村竞赛项目分享。
随后她围绕公共艺术:作品环境融合,民众互动参与——两大特点讲述了师生合作员林火车站公共艺术案例,包括:这是谁的蛋、触觉记忆-A、触觉记忆-B、如愿等作品,其中触觉记忆系列是以酸梅蜜饯果核带给口腔的触觉记忆为灵感,以启发民众真实空间和平行宇宙的双重想象。
接下来,造型艺术系研究生李伯元讲述了海废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。从台湾王功渔港地带,体验蚵农生活,发现海洋废弃物影响了生态,获得灵感来源,使用平时不常用的蚵壳作为媒介材料,开始的草图模型,最终完成创作。
当然由于经费考量,要完成本次项目,先要通过方案草图模型,评选出两组同学。创作过程也有很多新的发现:比如海废并不是外来居多,大部分的还是自产的。因为要重新布置蚵苗的温床,会用到大量的尼龙绳,从而产生了大量高分子的废料。蚵壳为当地廉价资源,可以制成粉末取代净水器滤芯,成本更低,回收转换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结合课题开展和公共艺术的价值,廖秀玲老师随后进行了总结,大叶大学的造型艺术系,从美学介入唤起居民意识,通过开展生态艺术论坛进行美感教育,提升社区认同;包括外来人群,可通过实地场勘、艺术驻村:比如以文创小铺的形式,改善观光、饮食等方面的经济效益。这样的在地取材和参与,有别于书本实践。
耿丹开云在线网址 李恒老师就课程与实践结合的问题,与廖老师进行了探讨。廖老师表示,最好的美术教育不是在课堂,而是异地教学。能够得到学校经费支持,廖老师表示非常感谢!大叶大学造艺三大领域包含绘画、雕塑、工艺。廖老师这样比喻,学生到了大二年级就想像到了餐厅选菜,三年期间可以将三大领域课程全部选修完毕。也因此,大叶造型艺术学生对媒材的掌握程度很高。